陈凛(资料图) 1999年底,陈凛从美国回到上海,加入父亲陈逸飞创办的逸飞集团,并给逸飞集团引入风险投资。在此之前,他在华尔街当股票分析师。 在帮父亲打理逸飞集团的过程中,陈凛逐渐发现自己不适合当企业家。“不适合当企业家,就去当发现企业家的人。”陈凛给了自己这样一个定位。从此以后,他开始跨入投资的江湖。 投资的上海情结 从给自己定位,到真正踏入风险投资行业,中间有一个契机。 2005年7月,分众在纳斯达克上市,它是陈凛漂亮的成绩单。用景一的话说,“陈凛的逸飞投资信托公司是第一个投分众的投资公司,是分众的原始股东。” 陈凛说,他主要是借用资源优势,帮助分众拿下了上海几乎所有甲A级写字楼的室内广告发布权。从此,分众在新媒体界的地位牢不可破。 分众上市以后,陈凛两只脚正式踏入风投业。风雨5年,陈凛投资了一兆伟德健身俱乐部、郁金香传媒、天才宝贝、新时代通成物流、如家快捷酒店等企业,同时,他也成为启明创投、联创策源等机构的投资合伙人。 “我投资的企业都是行业里的第一名”陈凛说。 与很多投资人不同的是,陈凛投资有地域性。到目前为止,陈凛投资的企业本部基本都在上海,很少投资外地的企业,“上海人熟、地熟,外地企业情况不熟,水比较深。更喜欢投资熟人,基本的信任度前期都有了。” 资源最重要 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陈凛不认为自己是投资圈的新生代,他自认为“接触投融资已经很多年”。 在以50后、60后为主流的投资圈里,经验被认为最重要。但陈凛不这样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都有适合的方向和领域,很难做到一家通吃。” 他说,投资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与企业的发展形成资源互补,“并不是有钱就能投得进来,关键是能否帮助企业健康成长。” 陈凛的每次投资,被投项目都是同时面临多个诱惑,包括很多名声在外的投资机构。有一次,陈凛投一个项目时,红杉和凯雷已经在对方的名单里,但对方最终选择了陈凛。 投资就像结婚 很多投资案例赌的是上市,陈凛说他赌中国经济会持续好下去,不能拔苗助长,短期急着套现。一旦投资了一个优质项目,他一般会为对方提供5~10年的服务。 “长期持有是我的一个风格。也将会是投资行业未来的趋势之一。因为现在好的项目不好找,很多项目被炒得很高,做短期会很累。”陈凛说,“投资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如同结婚。在投资一个项目之前,最好要先问一下自己,如同我想不想跟她结婚,结婚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不是短期。当然短期也能挣到钱,但是概念不一样。” 除了长期持有,陈凛还喜欢创新。“我喜欢看到新创造出来的东西,这种感觉特别好。” 陈凛说,他偏好投资新媒体和大众消费品,投资规模一般是中期500万美元,有时会是100万美元,甚至1000万美元。 投资要看人 陈凛曾经考察过一个企业。由于那个企业的老板喜欢去KTV,这让已经对其商业模式感兴趣的陈凛打消了继续跟下去的念头。 当时,陈凛就判断,“这家企业肯定不健康。”不久,该企业资金链断裂。 “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健康,是否能够持久发展,一定要看老板天天晚上在干吗。”陈凛说,“与企业家交流,主要是看对方喜欢什么。”当年江南春喜欢在汉源书屋喝茶,喜欢按脚。很多投资人找江南春,仅仅也只是喝茶、按脚。 陈凛说,投资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不能嘻哈,“我也不能拿着自己的钱去嘻哈”。 与那些每天忙碌的投资人相比,陈凛的时间没有那么紧张,“白手起家做投资很累,每天跑得很辛苦,也不一定会有很好的成绩单。” 最近,陈凛和新宏基集团老板见了几次面,商谈合作意向。接下来他又忙着和做电子商务的策源投资合作,把意大利某世界级奢侈品家居通过合资模式引入中国,生产、零售、进出口等环节都会有,将来会在中国上市。 陈凛资料: 逸飞集团执行董事,著名艺术家陈逸飞长子,毕业于美国卡内基·梅隆(CarnegieMellon)大学工商管理系,2000年回国创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