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教育培训行业“野蛮生长”的劲头已过,尽管这一行业已进入了洗牌期的时间的窗口,尽管教培市场已陷入了新的“困局”,但仍有大量的入局者看好这片高地,以“史无前例的教育情怀”拥抱这一挑战与机遇,然而面对线下市场份额的惨烈争夺以及线上教育的“来势汹汹”,入局者都感到这条路再也没有从前那样好走,“创业门槛其实也不低,‘钱途’也需慢慢熬出来。” 从年初开始,各种形式的K12教育创业论坛层出不穷,大家对于K12的传统教育的转型迫切。面对全国性培训机构不断地扩张,二三四线城市培训机构不断“抱团”采取措施抵抗教育巨鳄,但这场中小型培训机构与巨头之间展开的市场争夺战,抱团能否对抗巨头,是否也会被巨头们吞掉,难道就必须跟在教育巨头们屁股后面半死不活地生存? 随着一二线城市教育培训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大机构纷纷开拓三四线城市的市场。学而思、新东方两家京沪以外的营收增长数字也远远超过了京沪两地的营收增长,但两家龙头企业却明确表示未来不计划进入新的城市。 为什么?大机构也有本难念的经。教育巨头的品牌和资金优势在三四线城市发挥不出来,虽有经验有沉淀,但是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度不足。因此开始收敛过去粗放型的扩张方式,并不断过渡到比拼教学质量、服务质量,企业内部精细化管理的竞争阶段。 而小机构优势也开始发挥出来。个性化、特色的体验模式实现起来迅速有效,口碑易扩散,效果体验最易体现;如果能够将这些教育机构汇聚起来,必然形成远远超越“新大好”的教育力量及市场份额。 对此,文新学堂董事长叶德文颇有心得,“目前二三线城市基本上都有全国性机构和本土性机构布点,新进入者更多成为跟随者,成为池塘中的大鱼比较难。新入局者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如果跟着大机构走,你还没有起来,生存都成了问题。” 文新学堂在过去12年始终在走社区精品店的路,也是K12教育领域第一个喊出做教培业“7-11”发展策略的机构,这一思维很明显受发端于美国,中兴于日本的便利店的启发,也帮助教育机构在特定区域、特定细分市场站稳脚跟。 近三年来教育培训行业随着低成本优势的消失,教育机构的“粗放型”增长将走到尽头。应对新形势下的生源争夺,人才竞争,教育机构应加快战略转型与管理方式的升级。 有专家认为,“7-11”教育社区合乎理性发展的意义在于,这种教育发展模式俘获客户和用户的关键就是不断改善顾客的消费体验,比如,采取线下线上融合,并利用平台大数据分析,时刻关注教师教学痕迹和学生学习痕迹,以此来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激励与培养。 毫无疑问,整个K12教育市场的持续增长是必然的,巨头们通过其品牌和资本力量,在这个市场将拥有先发优势。但市场总是在变化的。在很多细分领域,“比如一对一、一对三、晚托等方面,走“7-11”精肉型办学路子的中小机构依然存在后来居上的机会”。 本文内容来自文新学堂翟良的投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