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头苦干一年后,创新工场交出了一份似乎难以服众的“创新”成绩单。 “创新工场有那么好吗?”9月下旬,一篇质疑创新工场产品创新细节的豆瓣文章在新浪微薄上被快速大量转载。来自业内外的意见领袖或是草根人士集结成了对创新工场创新能力进行质疑的主流声音,矛头直指其发布的5款年度创新产品:本地化手机操作系统“点心”、Android手机助手软件“豌豆夹手机精灵”、移动应用统计分析工具“友盟”、移动平台图片处理软件“魔图精灵”、社交及网页游戏开发发行平台“行云”——“模仿抄袭”、“不具备任何竞争力”等论调一时间甚嚣尘上。 值时,创新工场刚刚举行完年度庆功大会,准备搬入他们精心设计过的位于中关村第三极大厦的新办公室,“工友们”正热情高涨地憧憬着未来。 对于外界的负面看法,李开复用“微创新”理论进行了回应,他说,发明者往往不是最后的赢家。比如Xerox发明了图形用户界面,但苹果、微软是赢家;Visicalc发明了spreadsheet,但Excel是赢家;Mosaic发明了浏览器,但IE是赢家;LexisNexis很早就做了搜索,但谷歌是赢家;Friendster很早就做了SNS,但Facebook是赢家。“所以,重点是谁能在正确的时机,把技术做到普及。”李开复坚称,创新工场将发掘出下一个中国的百度、腾讯。 不过,另外一种声音更加刺耳。研究移动的Frost & Sullivan中国区首席顾问王煜全直接推翻了李开复的“微创新”理论。“在谷歌的平台上做微创新不是找死么?等于帮谷歌探路,做好了他们全收!”他认为,在中国的公司环境下,等着被模仿的微创新没有前途,风险机构如果不愿冒险去做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就是最大的冒险。 王煜全的言论立刻得到了不少人认同,围观的质疑声几乎让李开复百口莫辩。“现在下那些结论还太早,我们过几年再看。”面对引发此次讨论的本刊记者,李开复很耐心地敞开了心扉。 调试中的孵化车间 “我们希望做一个黄埔军校,创新工场的产品就是公司,就是的高科技公司。我们的模式是加上创新产品,然后把它规模化,可以让一个人的力量帮助几十个公司,甚至是几百个公司。”在去年的成立大会上,李开复这样定义创新工场。 “成立之初的设想是,只接受创业者带着他的想法来,甚至不带想法也可以投。”李开复说。为此,创新工场设计了工程师、用户体验设计等种种不同的工作,在应聘团队中挑选出最优秀的人,把他们的想法与创新工场的想法,拿来做一个综合筛选,从中挑出最可行的创意,再去确定创始人及其合作伙伴。 于是,仅带着清晰想法、尚处于草创期的弱组织化创业小组成为了创新工场的首选。用创新工场资深投资经理黄继新的话来说,这样做便于在种子阶段进行孵化帮扶,也是目前天使做得比较少的市场空隙。当然,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初期资金投入不必太多,占的份额却可以相对较大。 开始并不顺利。“前4个月,一个中意的创业者和项目都没有找到。”黄继新说。在过去一年间,他与另外一名投资经理张亮分别去了深圳、大连、厦门、杭州、成都、上海等地寻找项目,他的感受是,李开复对于创业者的吸引力未必会在一开始就平移到创新工场上,需要更长时间来构建沟通和信任的渠道。 另外几家创业团队则表示,他们对创新工场所能提供的技术交流平台以及资金是感兴趣的,但无奈对方有自己的标准,他们不希望自己已有的架构被打散重组。 情急之下,创新工场开始自己先启动内部项目,目前公开的除“行云”以外的前四款产品便由此诞生。李开复将这一过程归结为初期所走的一小段弯路。“自己带着工程师做项目,既是投资者,又是创业者,就像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搞得很累。”到后来,口碑和名气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优秀创业者陆续加入。这些人包括原百度移动总经理张磊、原腾讯移动产品总监游敏丽、开心农民创始人唐彬森等。 目前,针对不同的创业阶段,创新工场提供了三种全新的孵化计划:针对有商业创意但没有创业经验的年轻创业者的“助跑计划”、针对高端人才的“创业家计划”,和针对有经验创业团队的“加速计划”。此外,随着与创业者接触的深入,创新工场也在灵活调整自己的对创业团队的要求尺度。比如不再局限于找寻极小规模团队,最近一个进入创新工场参与“加速计划”的团队便多达18人。 “厉害的创业者很难找。”李开复感慨,他眼里的优质创业者并不是崇拜他的高校学子,而是有着与生俱来创业血统的经验型人才,最好是有成功经验,或者从失败中真正得到教训的那一群人。 一位未能与创新工场谈妥收归计划的创业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最有生命力的物种一定不是被圈养出来的,需要自己去摸爬滚打,创新工场也许很好,但他们能提供的帮助我可以找到更好的人来做,而且是量体裁衣。”他认为,每个优秀的团队组织都有着鲜明的先天个性,很难被深度孵化,因此,创新工场可能会吸纳到比较好的团队,但一流的创业者很难选择他们。 有也怀疑这种对于创业者的集中养殖模式。“试想,将来自天南海北的芒果、石榴、苹果等水果放在同一个‘温室’里能长成好的味道么?”从他接触的各地创业团队来看,地方特色带来的创业团队风格都非常不同,创新工场却试图说服他们统一来到北京进行集中孵化,这显然会遭遇一些抵触。 不过,创新工场将林林总总的质疑当作每一家创业企业在成功之前都会遇到的挫折。这一方面诚如他们所解释的,中国的创业者遭遇的困难比美国大得多,所以他们需要的帮助也更多;另一方面,这多少也有降低投资风险的效用;此外,极少被提及的是,事实上创新工场的投资占股里,“孵化服务”也占据了一定比例,因此意味着同样的投资回报。 只是,照此逻辑,创新工场依旧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这些创业团队在受到帮助的同时,又保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当保持在中国企业环境中备受推崇的狼性? 就像是一个保姆,创新工场目前的主要孵化功能是帮助创业者解决他们无暇顾及的“琐事”,然后再在他们对竞争对手进行弯道超越的时候助力一把。这些服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招人,创新工场有“10万人才库”来供这些创业公司挑选,这是任何一家创业公司都很难企及的条件;第二是对创业计划进行优化;第三则是为其提供品牌及市场资源上的推广帮助,例如“点心”与夏普的合作,基本上由李开复本人一手促成。(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