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规模 对于以公众投资者为主要销售目标的公募基金公司来说,基金规模无疑是任何一家公司“掌门人”首先需要考虑的。正如上海地区某“老10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向《第一财经日报》介绍的那样,一家基金公司的日常运营主要是依靠提取日常的基金管理费。“如果没有可观的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别说发展,就连养活基础的投研团队也非常不易。” 根据业内估算,在一家基金公司日常运营过程中,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亿的基金资产保有量,才能养得起一个人。“如果基金公司财力不济,吸引高素质的投研人员就无从谈起,而基金业绩与口碑却与一家基金公司的发展前景息息相关。”上述基金经理表示。 同时,在新基金成立之初,公司上下的运营成本,比如场地租用、日常开销等,一般都来源于大股东和基金公司发起人的参股资金。但就目前新基金公司发起情况看,1亿~2亿元的原始股东单位初始投入,可能只能解新基金开办之初的“燃眉之急”,而难以为公司发展“锦上添花”。 “基金公司创业没有捷径。”南方地区某基金公司总经理助理在回忆其参与公司创业之初的困难时称,以往基金市场刚刚形成,竞争不如目前这样激烈,因此基金公司原始股东在熬过一段艰难期后,很快在后续的几年因股市行情的走好而进入了平稳运行期。“相比之下,近几年成立的新基金则没有那么幸运,这些公司要在强手如林的基金行业中立足,实属不易。” 渠道建设 “在与银行渠道谈判时,规模较小的基金公司往往话语权较弱。”金元比联基金公司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坦言,由于小基金公司财力有限,因此难以对销售渠道予以过多的“补偿”。因此,小基金公司、新基金公司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在销售规模上有更大的作为。 “除非有银行背景,否则一家新基金公司想迅速摆脱初创期的窘迫是很困难的。”某合资基金公司销售部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近年来,一些有着“银行系”特殊背景的基金公司快速成长,这与作为新基金发起人的银行大股东有着密切关系。“这些有着特殊背景的基金公司往往能在基金销售弱市的背景下异军突起,这与银行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投研平台 上海地区一家大型基金公司董事长在描述基金行业的竞争时表示,对于轻资产、高强度的基金行业来说,基金行业主要依靠的是人。“只有合适的人,才能组建较为良好的投研平台,而基金公司的业绩也基本依赖于此。”然而,对于新基金公司来说,寻找一位合适的投研领军人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阳光私募机构、券商集合理财机构等非基金类资产管理机构的不断崛起,那些已经在公募基金行业“功成名就”的投研“大腕”的身价也“水涨船高”。由于新基金公司实力有限,能否给这些“灵魂”人物开出足够的薪酬,这要打个很大的问号。 事实上,分析近来业内发生的多起公募机构领军人物转投私募的事件就不难发现,除了个人的事业平台前途发展外,这些人考虑的重点还是在对方的开价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对方拿5%的公司股权邀请你加盟,并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你会不动心吗?”一家中型基金公司负责人如此反问记者。 应该承认,在不少投资者心目中,基金经理的操作能力,可能比公司自身的名声更重要。而相比老牌基金公司,没有太多市场经验,也无业绩证明的新基金公司,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则非常有限。 股东结构 其实,从发展时间并不长的国内基金行业情况看,那些资产管理规模靠前的基金公司往往有着大股东的全力支持。如华夏、嘉实、易方达、博时、华安、上投摩根、汇添富、交银施罗德、华宝兴业、兴业全球等。这些老牌基金公司不仅借助了难得的股市大行情而迅速度过了初创期,而且,公司大股东在各种方面所提供的资源,如资金、客户、人脉等,也使得公司运营处于良好状态。 相比之下,治理结构相对复杂的中小基金公司有时候更容易受到公司股东方面的约束,内部强大的压力,往往使职业经理人“喘不过气”来。而从实际情况看,小基金公司、新基金公司在经营之初能够安然度过“磨合期”以及留住真正有能力的投研核心人员,决定着公司中长期的发展。 不能否认的是,从近年基金行业发展态势看,“马太效应”已经出现,那些新基金公司在一场“马拉松”般的行业竞争中,能够站稳脚跟,这是令人怀疑甚至担心的。不过,就整个基金行业发展环境看,作为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基金行业还是给有能力的人才提供了全新舞台,尤其在资产管理行业伴随着财富增长而不断壮大时。如果新基金公司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也许能给整个行业带来新鲜空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