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将扩大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2010年,“促进就业”更是被放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就业优先”也成为“十二五”就业规划的方针和主线。市人保局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前提下,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采取多种举措开辟扩大就业、保障民生之路。 围绕“6352”开创业之路 国内曾有学者形象地指出,“解决就业问题,不是单靠‘挤一挤’、‘腾一腾’,能找个‘坑’把人才填进去就OK了,要关注就业的质,而非单单的量。”以创业带动就业毫无疑问便是能提升就业质量的“输血管”。 2009年初,上海便启动实施了“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在2009-2011年间,实现“6532”的工作目标,即实施创业教育和培训6万人,建立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50个,帮助成功创业3万人,创业带动就业20万人。 在市人保局的牵头下,多部门联动起来,集中针对创业中的“融资难、场地缺、能力差、服务弱”等问题,完善政策、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在进一步优化小额担保贷款、房租补贴等扶持政策的同时,上海充分发挥创业公共服务信息网、专家志愿服务团等的功能,为创业者提供开业指导服务,开辟了集财、物、智为一体的“创业之路”。 在创业带动就业目标的指导下,“微型创业”以其强大的“倍增效应”而格外受人瞩目。创意新、投入少、政策优、成长快、带动大等优势,使得一批又一批的“微型创业者”异军突起。为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示范作用,鼓励创业热情,市人保局于2009年10月启动了“微型创业新秀”的评选表彰活动,并于去年初评选出了十佳“微型创业新秀”。这其中有“80后”硕士生、退伍的农民、外来打工者等等。 在过去的一年中,由“微”而“大”的就业带动效应显著:徐赟的“联帮陆家嘴月子喜喜母婴护理服务社”已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几十个,计划新开的门店也将直接带动就业百余人;而叶扬生的“乐泡”更是带动了周边快递业、精加工行业和茶厂等关联产业的发展,间接带动就业数百人。 普世博之惠解后顾之忧 2010年的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服务世博会这个大局展开,人保局的相关负责人很早就酝酿开展“世博关爱活动”。 去年9月,市人保局在全市开展了针对服务世博工作人员的摸底调查工作。为实现求职和招聘的有效对接,市人保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举办了“服务世博专场招聘”的系列活动。 针对服务世博人员的就业需要,集中搜集了安保、餐饮、保洁、物管等招聘岗位的信息,共举行专场招聘会22场,提供就业岗位2.3万个,吸引求职者4.1万人次,参加面试2.2万人次(其中服务世博人员1.2万人次),达成录用意向7600人次(其中服务世博人员4300人次)。同时,“服务世博专场招聘”活动还将招聘、指导、援助“三合为一”,为世博服务人员提供专业性、系统性更强的心理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对少数不能实现就业的世博服务人员,人保局等有关部门还实行了“托底保障”,进行重点扶持。 培训扶持重点人群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面对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就业总量的矛盾一直存在。据统计,上海2011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为17.5万人,较去年增加7000人左右,加上外省市来沪求职及往年暂缓就业的毕业生,今年估计有20万左右的高校毕业生有求职需求,再创历史新高。 为了缓解就业的压力,一大批毕业生选择攻硕、攻博,而另外一些则成为“公考大军”中的一员,其中不乏大家戏称的“全国各省巡考”的“勇士”、“斗士”、“壮士”,玩笑之余颇有几分无奈。 多年来,上海市人保局配合市教委的工作需求,坚持市场化的就业导向,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进高校、职业见习、就业援助等,落实大学生就业专项计划。尤其是“青年职业见习计划”,搭建了大学生同用人单位的对接平台,一方面为青年积累了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企业的“寻才”成本,提高了人才的利用率。据了解,参加该计划的大学生见习后的就业率在75%以上。 与此同时,市人保局对就业困难人员和以农民工为主的来沪从业人员进行了重点扶持和培训。在1月5日启动的新一轮“就业扶助月”活动中,“出现一人,认定一人,扶助一人,稳定一人”的援助机制进一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于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