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7月19日讯“Why?”在短短20分钟的《现代世界:1760年之后的全球历史》这堂课里,浙江大学新闻系的斯旭诚听到了许多个“为什么”,这让在高中学过不少世界历史的他有点懵了。而就在斯旭诚思考问题的同时,全世界有上万名各种肤色、各种职业的人正在专注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开设的这门课程。在国内,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和斯旭诚一样,通过网络接受着来自地球另一端的教育——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教育)。 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在线教育发展国际论坛上,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C9高校宣布,将在“在线开放课程”标准与共享机制建设等多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逐步将平台课程资源向国内外开放,扩大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的群体范围。论坛上,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加入了MOOC模式的巨头之一Coursera机构。 MOOC,被斯坦福大学喻为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在国内尚属新鲜词汇。那么它在进入国内后,是否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它会不会对国内大学的传统教育产生冲击?为此,记者采访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和果壳网MOOC自习教室小组管理员王桢等专家。 迅速扩张 MOOC,是Massive(大规模)、Open(开放)、Online(在线)、Course(课程)四个单词的缩写。时至今日,美国已有了MOOC模式的三大机构——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家机构吸引了近百所学校加入,开设了近300门课程。 去年年底,国内的MOOC圈有一次量级上的迅速扩张,光是果壳网开设的MOOC自习教室的成员骤增到3万多名。今年,MOOC大规模进入亚洲。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相继提供网络课程。这意味着,更多国内高校的课堂,将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与此同时,更多的中文课程将和其他世界名校的课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教学相长 29岁的北京人王桢从2011年底就开始接触MOOC,并担任了果壳网MOOC自习教室的小组组长。迄今为止,他已经通过Coursera自学完成30门在线课程。 作为MOOC的“重度使用者”,王桢对在线教育的优势很有话语权:“有课前讲义、课堂提问、随堂测验、课后交流、期终考试、结课证书。这几乎涵盖了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王桢告诉记者,MOOC模式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教育过程。 无论是“超级粉丝”王桢,还是“菜鸟”斯旭诚,使用过MOOC的人都能明显地发现,“教学相长”是它最大的优势。但是,MOOC在国内的广泛推行,依然有更长的路要走。 路向何方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表示,面对MOOC模式挑战,如果大学不改革就可能会沦落为一流大学的教学实验室和辅导教室。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认为,中国大学能做的、最迫切的,是用MOOC模式来提升自身教学质量。 “但MOOC模式很有可能因为国内教育制度的一些问题而最终流于形式。”熊丙奇告诉记者,如果高校的老师连课程质量都保证不了,又如何能够保证引入MOOC模式之后就能提高课程质量?“教师动力的缺乏是MOOC模式进入国内的第一道门槛。” 当国外的教育专家都在感叹MOOC模式对大学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之时,熊丙奇认为MOOC模式对国内根本谈不上有冲击。“许多人学习都只是为了混文凭,不是为了知识,但是MOOC无法提供学位,就这一点而言,MOOC不会对国内的传统高等教育产生冲击。” 至今,只有部分美国院校承认部分MOOC课程的学分。这也使得MOOC模式在国内难以得到社会认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