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之语”述说一位农民儿子的十年扶贫故事 包立根,浙江省衢州民心炭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被誉为中国“竹炭之父”。关于他,有许多传奇的故事。 弃教进山,十年烧炭 包立根今年48岁,遂昌县金竹镇早坞村人。1987年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在家访中,他发现有许多农村家庭贫穷得不仅小孩读书的学费交不起,就连买粮买盐的钱也没有;另一方面当地有丰富的毛竹资源,却因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毛竹卖不出。农民兄弟“守着金山银山”却在受穷。在大学里读生物与化学的包立根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能否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毛竹深加工,让农民脱贫致富? 于是,他有了弃教进山烧竹炭的念头。他的这一想法,首先遭到老父亲的强烈反对。老父亲说:“立根,父母亲好不容易培养你大学毕业,就是为了让你离开农村,可你……”包立根在妻子的理解与支持下,终于做通了父母亲的思想工作。1996年,他结束了10年的教师生涯,来到了“中 国竹炭之乡”--衢州市衢江区。在衢江区乌溪江库区的毛竹主产区岭头、湖南、坑口、长柱、洋口、举村等乡镇,与几个老乡一起在这里开始烧制竹炭,从此与竹炭结下了不解之缘。 创业是艰苦的。刚办厂时,包立根就一个人管理,白天在窑场管理烧炭,上山联系收购毛竹;晚上借着昏暗的灯光,算账记账,核算成本,报价联系业务,常常熬到下半夜。发货就更累了,有一次,要赶集装箱发货,包立根一大早从岭头乡到赖家村窑场安排挑炭,找拖拉机运炭,再从赖家村走十多里山路到岭头,急匆匆赶到汽船埠头,刚好赶上汽船,一下船又抢上车到城里,赶在下班前到林业局,办好出运证,再从城里赶回岭头,联系船运,安排运炭到埠头装船,已经夜里十点多钟了。一整天忙得没时间吃一点东西,包立根想在路边旁边小店吃碗面条。他夹起了面条,却咽不下去,只喝了几口汤,因为饿过头了,就吃不下了。店老板看后说:“做生意真太辛苦了。” 那时候,除了每天辛勤忙碌之外,资金周转也十分困难,该付给农民的工资和毛竹款经常付不出,都是先欠着,等货款到了再付。外贸公司付款也不及时。记得1996年底,到了农历12月25日,包立根才拿到临安外贸的一笔货款,包立根立即叫上姐姐一起,一个村一个村的挨家挨户为农民发工资,付毛竹款,包立根姐弟俩一声声“对不起”、“对不起”,农民们都很感动,说:“过年了还来给我们送钱,真是好心的老板,讲信用。”这次一共付了八万多元,付清欠款后已经是大年三十了,然后才匆忙赶回遂昌老家过年。 包立根创业时不仅十分劳累,生活也极端俭朴。据说有一次包立根到职介所招工,工作人员看到他一副又老又土的打工仔样,误认为是来求职的,对他说:“你还是去养猪吧,那不要什么技术的。”还有一次,包立根到城里办事情,山里头出来赶到城里已下午一点多钟了,包立根饿了,便到路边小食店对老板说:“老板,给我烧个大蒜肉片。” 店老板看看眼前这个面黄肌瘦、头发乱糟糟、衣裳皱巴巴,一副乡下人的打扮,担心不给钱,就说:“肉片很贵,烧碗面条算了。”“好的,请快一点。”包立根回答。创业又苦又累,还冒风险,实在太难了,几位一起干的农民没有再坚持下去。包立根面对库区贫困农民,面对帮助支持他的**部门,他没有退路,上刀山下火海,他只有往前冲。 包立根的创业精神,不仅深深感动了当地农民,也深深感动了**机关干部。有一次发货,包立根总共只有一千多块钱办出运证,不巧客户来验货,中午吃饭要出洋相了。人生地不熟的,包立根心里犯了愁。包立根到原衢县林业局林政股,试探着问办证员:“汪阿姨,我想办出运证,可是……”包立根一五一十地述说了自己的窘境,办证员很同情,帮他办妥了一切手续,并借了他200元钱。接过出运证和200元饭钱,包立根止不住泪水流了出来。 免费培训,造福四方 经过不断的研究探索与工艺改进,竹炭的生产技术获得了巨大成功。1999年竹炭产品获中国国际竹文化节,国际竹业博览会金奖。2000年组建了衢州民心炭业有限公司,并承担了***星火计划项目《竹炭生产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2002年又实施完成了浙江省科技项目《环保型竹炭及系列产品产业化开发》,并荣获浙江省人民**科技进步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