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大科院探索PDG创业教育模式,拆除教育与社会间的围墙 瞄准“七寸”走实创业教育路 在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有个“1314”现象,那就是该校2013年、2014年毕业的学生参与创业已蔚然成风。 2013年毕业的周照宇,创办了宁波索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凭借数十项专利和行业领先的CMOS工业相机研发、生产能力年产值突破500万元。2014年毕业,留校创业的朱晓龙,不仅挖来行内专家和他联合创业,还与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参与学校创业教育。短短一年时间,他所经营的速卖通网店平台,月销售额达到了12万美元…… 形成“1314”现象的原因,是该校早在2008年左右就开启的将创新创业融入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尝试,探索出一种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的PDG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围绕“项目”(P)、“资金”(D)和“团队”(G)等这些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来设计培养方案。 “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该院电商学院院长赵杰对笔者说,“以前,我们也试过‘筑巢引凤’,但始终感觉‘不温不火’。”赵杰认为,传统的免费给学生提供场地,给予优惠政策和服务支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展开创业活动的做法,显然不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那么创业教育的“七寸”又在哪里呢?该院最终认为,必须解决项目、资金和团队的问题,创业教育才可能成功。这是因为,大量的成功案例表明,有了合适的项目,创业就成功了一半;有了资金,项目就可以运作起来;再有一支创业素质全面的团队,那这个业基本就创成了。 项目从何而来?科院的答案是:从成功的企业中来。在长期的校企合作过程中,赵杰发现,大学生创业时缺较为可行的项目,而中小企业因人力资源受限有些有潜力的项目落不了地,双方可以建立互补合作机制,互为对方提供解决方案。 “我们就跟企业合作,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去培育孵化,这样想创业没项目的学生就有了着落。”该学院副院长林雪明说。起步较早的该院设计艺术学院,从2008年即鼓励教师承接社会项目,把企业需求与课程教学计划进行结合,成为学生课堂的学习任务,项目是否被企业认可成为课程考核的主要依据。经过项目驱动式教学训练的学生,不仅专业技能更为扎实,借项目深入而走上创业道路的也不在少数。 有了真实而又有价值的创业项目,资金和团队自然而然地就来了。再者,通过学校将项目转化为竞赛,通过学院资助、比赛奖金及风险投资来解决创业过程中资金缺乏的问题。该院将企业项目完全融入学生培养计划当中,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群,共计48学分。学生需撰写创业分析报告,并服从企业安排进行实际项目运作,最后由企业总管根据各个团队的成果给予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 目前,该院有创业项目介入的校企合作企业已有数十家,学院分别与这些企业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教师定期走访企业,考察学生的创业实践成果,以保证教学和创业质量。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王爱琦说,PDG创业教育恰恰像拆除了教育、社会间围墙的“催化剂”,引导高校不断地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转变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发展。PDG模式也实现了学生、高校、企业的共赢。学生通过参与PDG创业教育拥有了创业的前期储备,从经验积累上先人一步。同时,企业在参与该创业教育中实现了与高校的互动,便于以较低成本地觅得了人才。阿里巴巴在宁波的运营商恒隆高科是该校合作企业之一,其经理王海燕说:“企业导师进课堂,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向学生们传输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吸引优秀学生毕业后加入到我们公司来,甚至可以成为我们公司的合伙人。PDG模式的人力资源成本对企业来说性价比很高,这样的创业教育更接地气,也就有了可持续性。” 《中国教育报》2016年2月23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