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苏州,创新创业热潮涌动。 10月21日,中科院院士、全国青联副主席王曦率12名生物医药、新材料、计算机等领域的中科院青年科学家来苏,与苏州青年企业家进行项目对接。其间,双方就企业技术换代与产业升级、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等问题进行交流,并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愿景。 团市委“做媒”,青年企业家与科学家“相亲”,已经不是第一次。团市委书记杜小刚说,“青年是最富朝气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共青团具有独特的组织网络优势、社会联结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转型升级,团员青年理应当先锋。 ” 以“高举团旗跟党走,创先争优建新功”为宗旨,我市各级团组织充分发挥共青团各项职能,积极整合团内外资源,敢闯、敢试、敢干,努力为转型升级提供创新动力、人才动力、内生动力。 创新动力 借顶级智慧,促青商转型。 “后危机时代”,企业家特别是充满活力的青年企业家们,更加明白自主创新、科技创新的含金量。摆在青年企业家面前最重要、最困难的课题,就是建设一条开放式科技资源配置的道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体系来推动自主创新。 没有企业家转型升级,就没有产业转型升级。团市委抓住“题中要义”,以旗下的汇聚上千名青年企业家的市青年商会为载体,努力为青年企业家与科研机构牵线搭桥。帮助企业家实现视野升级、头脑升级、产业升级。 要“发力”,就要找最能“给力”的。中科院是国家创新的主阵地,也是科技人才的集结地。通过共青团组织牵线,团市委带领市青年商会以及青年企业家,与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共商合作大计。 2009年,市青商会会员企业、江苏中科智能工程有限公司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合作,走上了一条由工程实施向研发进军的转型之路。双方的结晶“网络化自适应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填补了我国在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的空白,目前已经在太仓部分路段上得到了应用,大大降低了道路的拥堵,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中科智能的转型,只是各级团组织助推“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变的案例之一。团市委注重不断助推青年企业家抱团转型发展,将手中的“热钱”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项目。依托市青年商会、青商服务联盟两大资源平台,团市委牵头成立了“青年投资基金”,注册资本达3亿元,主要用于优质项目投资,并聘请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为了引领企业家积极履行公共职责,该基金还将盈利的2%注入苏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用于帮扶弱势困难青少年,推动我市青少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动力:多方位、全过程服务青年创业 转型升级,关键靠人才。 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需要优良的创、就业环境。各级团组织瞄准各层次人才的创业“症结”,锁定资金、技术、管理、交流各环节要素,整合各界资源,为创业青年提供“全程化、引导式”服务链。 大学生创业,有想法的不少,但成功的不多,缺经验是重要因素之一。今年9月中旬,团市委启动了首届苏州大学生创业实战大赛,通过选拔、培训适合创业的优秀青年大学生,选择与之条件相匹配的创业项目,开展实战演练,帮助这些“想干事”的大学生“会干事”。“大学生村官”也是青年创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团市委先后通过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成立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开展大学生村官创业大赛等方式和途径,不断激励大学生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目前全市已有112名村官带头创业,涉及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吴江同里镇7名大学生村官组成的创业团队,今年5月在淘宝网开出了“同里村官铺子”网店,网罗了同里美食、布艺、工艺饰品、景点门票等各类旅游服务项目,广受欢迎。“会干事”还要“干成事”。各级团组织以创业基金铺路,增强青年创业竞争力。今年7月,团市委启动了总额达5000万元的青年创业基金,通过资金扶持、技能培训、信息服务、政策协调等,支持青年创业,助其早日孵化、起飞。 对处于创业成长期的青年或高端青年创业人才,团市委以“青智工程”开路,帮助他们“干大事”。去年以来,团市委已成功举办两届“创业姑苏”青年精英创业大赛,并建立了一条以推介、指导、评比、落户为关键环节以及风投公司共同参与的“引智渠道”。两年来共有73个优秀青年创业项目获奖,累计获得380万元经费资助,先后有30多个项目在苏州注册公司。刚成立3个月的苏州萨克汽车技术公司,凭着“汽车方向盘转角传感器系列产品”项目获得了首届大赛B类奖及15万元奖金。大赛的奖金给正面临资金难题的企业解了燃眉之急,加上随后数百万元风投资金的注入,企业很快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一举收到了数家国内汽车公司的订单。 团市委还不断加大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等队伍的培养力度,开设“苏州市团干部大讲堂”,连续三年选派机关优秀团干部赴基层团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挂职工作,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34个,协调落实帮扶资金31万元。 内生动力:紧跟青年走向,推动团组织格局转型 促进转型升级,更要修炼内功。 各级团组织不断探索团建模式创新,提升各级团组织“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水平,积极推动原有的单一团组织格局向兼顾体系内、体系边缘和体系外青年群体的“同心多层”团组织格局转变。 开发区是苏州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也是非公企业团建工作的难点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内共建立团组织1242个,占全市已建团组织的16%。今年以来,团市委筹备成立了全省首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团建理事会,增强了团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和凝聚力,服务开发区内企业发展壮大。 在苏州,外来务工青年是个庞大的群体,有数据显示,2009年底,35周岁以下在苏务工人员有400多万。他们大多分布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中。(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