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将教育简单搬到网上(深聚焦·如何让在线教育更有温度(上)) 《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14日 21 版)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学校与学习者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时空,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均因为技术的推动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互联网背景下的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已成为教育发展变革重要的推动力量。 但我们在热情拥抱“互联网+教育”时,必须深刻地意识到,教育不同于其他互联网产品,有着特殊的功能和属性。如何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呼唤在线教育的温度和理性共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思考。 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如何让在线教育更有温度”系列,从大、中、小学不同阶段探讨在线教育的发展前景及所面临的挑战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引发关注与讨论。 ——编 者 这样几个时间节点,记录了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在我国发展的速度和轨迹: 2012年初,人们开始为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创立的Coursera在线免费课程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拥有了100万学生而惊叹不已; 2013年,清华大学发起建立全球第一个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致力于以互联网技术探索解决中国乃至更大范围的教育问题; 2014年,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成立; 2015年,包括阿里巴巴、慧科教育等在内的社会力量主动牵手高校,基于在线教育,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向参与设置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构建人才培养的“云平台”; 2016年,学堂在线推出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全覆盖,力求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 …… 仅仅6年的时间,对于在线教育和慕课的态度,人们已经从惊叹“狼来了”,发展到今天的逐渐接受和热情拥抱,开始将更多的探讨放在未来大学的功能定位将发生怎样的改变,是否会有更高效的知识传授形态出现。还有部分先行者已经开始思考大学慕课在完成了将课程从线下向线上转移、线下和线上混合教学两个重要阶段之后,是否还需要一次更深层次的理念提升,一次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的“3.0版本”的升级迭代。 在线教育,已和全世界处在同一平台上 如果说2012年初,在大学在线教育领域,我们仍处于追赶者和跟随者的位置的话,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国家大学在线教育的发展速度已经同发达国家比肩。日前,在清华大学召开的“LINK2017在线教育论坛”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就谈道,“在线教育、慕课不是中国的原创,但我们已和全世界处在同一平台上,我们应该有自信,也有实力与世界一流大学比肩甚至赶超。” 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平台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吴岩的判断。从2013年发起至今,作为全球第一个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慕课课程数量连续两年稳居全球第一,目前注册用户超过700万,学习者覆盖175个国家和地区。此外,基于慕课教学方式,清华大学开展了180多门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在尊重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发挥重大作用。 在线教育的发展,需要前瞻性的顶层设计。记得早在2013年,慕课刚刚进入我国之时,不少大学校长就在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慕课召开的“大规模在线论坛”上,对将在线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明确建议:“尽管慕课的发展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慕课的商业模式或者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还远没有清晰,但我们不能期盼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再采取行动,面对在线教育的浪潮,我们有责任为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共同努力,首先就要制定清晰明确的国家战略,必须从国际挑战、国家教育全局和人才战略的高度加强了解和把握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制定发展在线教育的国家战略,形成长远聚焦发展的合力。” 如今,几年过去了,从世界人才竞争和教育发展趋势的高度来打量,尤其是在国外大学纷纷开始打造极具本土特色的文化教育课程的大环境下,我们发现,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高水平慕课平台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正如教育部在线研究中心副主任聂风华分析指出的,“有必要集中优势力量建设、输出一批慕课,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从“线下”到“线上”,再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育 回顾几年来我国高校慕课的发展历程,在线教育经历了从“线下”到“线上”,再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的发展演进。 先来看线上的探索。以高校思政课教学为例。2014年,清华大学将《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搬上了网络平台,打开网上《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教学过程同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有了很大改变。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完成知识性、概念性的内容学习,还能在网络社区中与其他同学讨论,在任何时候均可查阅相关材料。教师也不再需要用大量时间讲授基础知识,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协助学生通过讨论完成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互联网平台上,思政课由“教好带动学好”向“好学带动学好”转变。 如今,贵州理工大学、三亚学院、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等地方性学校也加入了开放的思政慕课平台,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北大和复旦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讲“大学·人生”就吸引了北京、上海、江西、湖北等地的近5000名大学生同时收看在线直播。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线教育给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带来了诸多创新机遇。目前,国内其他高校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也做了很多探索,复旦、浙大等高校也都在推行慕课授课形式,实现了思政教学的移动终端化。 “仅仅实现线上的课程转移是不够的,还要将移动终端覆盖到教、学、反馈的全部过程。”聂风华介绍,由我国自行研发的学习工具雨课堂就实现了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全部覆盖,“雨课堂让手机从‘低头的工具’变成了‘抬头的利器’”,今年4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聆听了使用雨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思政课后这样谈道。据介绍,截至目前,雨课堂有效教学师生超过120万,覆盖9万个教学班级,月活人数达到62万。 与此同时,“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育也在各高校探索实践。2015年5月,我国第一个混合式教育学位项目——“数据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启动,有64所高校基于清华的慕课开展学分课程学习认证。同时,以清华、北大、复旦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院校主动与国外的慕课平台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协议,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更贴近当地受众的语言文化,推送我国高校的课程内容并筹备推出学分认证与学位项目。 获得学分不是大学慕课的单一目标 尽管我国大学慕课和在线教育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未来该朝哪个方向开展,还是引发了不少大学负责人的深思。 (责任编辑:admin) |